• 服务热线:400-700-3630
博思数据研究中心

告别高污染!绿氨:如何颠覆航运、发电两大“碳老虎”?

2025-09-03            8条评论
导读: 绿氨(Green Ammonia)是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现零碳排放的氨气(NH)。其核心在于“绿”字,区别于传统的“灰氨”(由化石燃料制取,碳排放量大)和“蓝氨”(在灰氨基础上应用碳捕捉技术)。通过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光伏、水电)发电驱动电解水设备制备“绿氢”,再通过成熟的哈伯-博世法(Haber-Bosch process),将绿氢与空气中的氮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绿氨。

一、 行业概念概况:什么是绿氨?

绿氨(Green Ammonia)是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现零碳排放的氨气(NH)。其核心在于“绿”字,区别于传统的“灰氨”(由化石燃料制取,碳排放量大)和“蓝氨”(在灰氨基础上应用碳捕捉技术)。

  • 生产工艺: 通过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光伏、水电)发电驱动电解水设备制备“绿氢”,再通过成熟的哈伯-博世法(Haber-Bosch process),将绿氢与空气中的氮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绿氨。

  • 核心价值: 绿氨完美地结合了氢能载体零碳燃料的双重属性。

    1. 氢能载体: 氨(NH)比氢气更易液化(-33°C vs -253°C),更易于储存和长途运输,有效解决了氢能大规模储运的世界性难题。

    2. 零碳燃料: 直接燃烧或应用于燃料电池时,只产生氮气和水,是实现钢铁、发电、航运等难减排行业深度脱碳的终极解决方案之一。

二、 市场特点

  1. 政策驱动型市场: 当前中国绿氨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国家“双碳”战略(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下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产业规划、补贴政策和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的完善是核心推动力。

  2. 技术与资本双密集: 产业链涉及大规模可再生能源、高效电解槽、合成氨工艺、氨燃料发动机等多个高技术壁垒环节,初始投资巨大,对参与者的资金和技术实力要求极高。

  3. 产业链协同要求高: 绿氨的成本竞争力取决于“可再生能源-制氢-合成氨-应用场景”全链条的协同效率和成本控制,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会制约整体发展。

  4. 市场处于示范先行阶段: 目前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尚未到来,市场以国家级、企业级的示范项目为主导,旨在验证技术可行性和探索商业模式。

    市场规模

三、 行业现状

  1. 政策环境: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虽未直接点名绿氨,但明确支持“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其在工业、交通领域的替代应用。地方政府,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富集区(如内蒙古、宁夏、吉林等)已率先出台政策,积极规划“风光氢氨一体化”项目。

  2. 项目动态: 中国已成为全球绿氨项目最活跃的国家之一。

    • 国内项目: 吉电股份、国家能源集团、三峡集团等央企巨头已在内蒙古、吉林等地布局万吨级以上的“绿电-绿氢-绿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中船集团等正在积极研发氨燃料动力船舶。

    • 国际合作: 中国企业与中东、澳大利亚等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合作,探索绿氨贸易,旨在未来将其作为零碳能源进口的重要形式。

  3. 技术进展:

    • 制氢环节: 碱性电解槽技术成熟,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技术加速追赶,成本持续下降。

    • 合成环节: 传统合成氨工艺成熟,但适配可再生能源间歇性特性的新型柔性合成技术仍在研发示范。

    • 应用环节: 氨燃料燃气轮机、内燃机、燃料电池等技术处于实验室或小规模试点阶段,是当前主要的技术瓶颈之一。

  4. 成本分析: 当前绿氨成本远高于传统灰氨,其成本核心在于可再生能源电价电解槽设备成本。据分析,当电价低于0.2元/千瓦时,绿氨才初步具备经济性。随着风光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和电解槽规模化生产,绿氨成本竞争力将不断增强。

四、 未来趋势

  1. 应用场景爆发: 绿氨的需求将首先来自:

    • 绿色航运燃料: 国际海事组织(IMO)严格的降碳法规将推动氨动力船舶成为主流,配套的港口加注基础设施将同步建设。

    • 火电掺烧发电: 在燃煤电厂中掺烧一定比例的氨气,是现有火电设施实现低碳转型的快速路径。

    • 绿色化工原料: 作为零碳的化肥、化工品原料,满足高端市场的绿色供应链要求。

    • 氢储运载体: 成为跨区域、跨国界输送绿色能源的重要媒介。

  2. 产业生态集群化: 未来将形成“可再生能源富集区生产、沿海港口消费”的格局。内蒙古、西北等地区成为生产基地,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港口区域将成为主要的消纳和贸易中心。

  3. 标准与认证体系建立: 国家层面将逐步建立绿氨的认定标准、碳排放核算方法和证书交易体系,确保其“绿色”属性的唯一性和市场价值。

五、 挑战与机遇

挑战(Challenges):

  • 经济性挑战: 成本仍是制约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最大障碍。

  • 技术成熟度: 特别是氨燃烧技术、安全性标准、氮氧化物(NOx)排放处理等技术仍需突破。

  • 基础设施缺失: 从生产、储运到终端应用(如港口氨加注站)的全套基础设施几乎需要从零建设。

  • 市场机制不健全: 缺乏明确的碳定价和绿色溢价传导机制,投资者和生产商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预期。

机遇(Opportunities):

  • 万亿级市场潜力: 尤其是在航运和电力领域,绿氨替代市场空间巨大,是真正的“长坡厚雪”赛道。

  • 能源安全与自主: 发展绿氨有助于减少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提升国家能源安全。

  • 抢占技术制高点: 在全球零碳竞赛中,率先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布局的企业将获得极大的先发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 产业链带动效应: 将极大地带动国内可再生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电解槽、合成塔)、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 投资建议摘要

  • 长期视角: 绿氨投资需具备长期视角,短期难以看到爆发式回报,但长期确定性高。

  • 关注核心环节: 优先关注具备技术壁垒的核心设备供应商(如电解槽龙头)、拥有丰富可再生能源资源和完善产业链布局的央企巨头、以及在氨能应用技术(如发动机、催化剂)上有所突破的创新企业。

  • 政策跟踪: 紧密跟踪国家及地方层面的氢能/氨能政策、碳市场建设进展和重大示范项目招标情况。

  • 在这个过程中,博思数据将继续关注行业动态,为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分析和建议。

        《2025-2031年中国绿氨燃料行业市场发展现状调研与投资趋势前景分析报告》由权威行业研究机构博思数据精心编制,全面剖析了中国绿氨燃料市场的行业现状、竞争格局、市场趋势及未来投资机会等多个维度。本报告旨在为投资者、企业决策者及行业分析师提供精准的市场洞察和投资建议,规避市场风险,全面掌握行业动态。

博思数据调研报告
中国绿氨市场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报告主要内容

行业解析
行业解析
全球视野
全球视野
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
产业现状
产业现状
技术动态
技术动态
细分市场
细分市场
竞争格局
竞争格局
典型企业
典型企业
前景趋势
前景趋势
进出口跟踪
进出口跟踪
产业链调查
产业链调查
投资建议
投资建议
报告作用
申明:
1、博思数据研究报告是博思数据专家、分析师在多年的行业研究经验基础上通过调研、统计、分析整理而得,报告仅为有偿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任何网站或媒体不得转载或引用本报告内容。如需订阅研究报告,请直接拨打博思数据免费客服热线(400 700 3630)联系。
2、站内公开发布的资讯、分析等内容允许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但需注明转载来源及原文链接,同时请勿删减、修改原文内容。如有内容合作,请与本站联系。
3、部分转载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info@bosidata.com),我们对原作者深表敬意。

 

全文链接:http://www.bosidata.com/news/M46510FX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