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热线:400-700-3630
博思数据研究中心

不只是防疲劳!AI车载监控的三大隐秘商机,巨头已悄然布局

2025-10-19            8条评论
导读: 人工智能车载监控,是指利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生物识别、边缘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安装在车辆内外的摄像头、雷达、传感器等硬件设备,实现对车辆运行状态、驾驶员行为、车外环境及乘客活动的实时感知、分析、预警与记录的系统。

一、 行业概念概况

人工智能车载监控,是指利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生物识别、边缘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安装在车辆内外的摄像头、雷达、传感器等硬件设备,实现对车辆运行状态、驾驶员行为、车外环境及乘客活动的实时感知、分析、预警与记录的系统。

其核心应用可划分为两大维度:

  1. 车外监控: 高级别辅助驾驶、盲区监测、行车记录、全景环视、障碍物识别等。

  2. 车内监控:

    • 驾驶员监控系统: 疲劳驾驶检测、分心驾驶检测、危险行为识别、身份认证等。

    • 乘客监控系统: 舱内物品遗留提醒、儿童/宠物遗忘报警、乘客状态分析等。

该产业是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物联网三大黄金赛道的交汇点,产业链涵盖上游的芯片、传感器供应商,中游的算法、软件与系统集成商,以及下游的整车厂、后装市场和行业用户。

二、 市场特点

  1. 强政策驱动性: 中国政府对道路交通安全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高度重视。法规强制要求“两客一危”等商用车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并逐步将DMS纳入新车评价规程,为行业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底座。

  2. 技术密集型: 行业核心竞争力在于AI算法的精准度、稳定性和芯片的算力与能效比。技术迭代速度快,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

  3. 前装市场为主导,后装市场为补充: 随着智能汽车普及,与整车深度集成的前装市场成为主流和增长引擎。后装市场则在商用车队管理、存量汽车升级等领域保有重要地位。

  4. 数据价值凸显: 系统产生海量的驾驶场景数据,是训练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算法、绘制高精地图的宝贵资源,数据闭环能力成为企业的重要壁垒。

  5. 跨界融合显著: 传统Tier1(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科技巨头、AI初创公司、安防企业纷纷入局,竞争格局复杂而充满活力。

    市场规模

三、 行业现状

  1. 市场规模与增长: 中国是全球最大且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根据行业数据,预计到2025年,中国车载AI监控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

  2. 竞争格局:

    • 第一梯队: 以百度、华为、商汤科技、地平线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它们凭借全栈技术、芯片优势、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以及与主流车企的深度绑定,占据主导地位。

    • 第二梯队: 传统的汽车电子Tier1供应商,如德赛西威、华阳集团等。它们拥有深厚的整车厂客户关系和硬件制造经验,正加速向软件和算法领域转型。

    • 第三梯队: 众多垂直领域的AI算法初创公司。它们在特定场景(如商用车安全监控)的算法上具有独特优势,但面临规模化落地和盈利挑战。

  3. 应用渗透率:

    • 商用车领域: 渗透率最高,受政策强制驱动,已成为标配。

    • 乘用车领域: 渗透率快速提升,从中高端车型向主流车型普及。DMS和OMS正成为智能座舱的差异化卖点。

  4. 技术成熟度: 基础的疲劳驾驶、分神驾驶检测技术已相对成熟。当前技术前沿正向多模态融合(视觉+语音+雷达)、高精度 occupant sensing、情感计算和更具预见性的主动干预方向发展。

四、 未来趋势

  1. 从“监控”到“感知与交互”: 系统将从被动记录转向主动理解驾驶员意图和乘客需求,实现更自然的人车交互,成为“智能座舱伙伴”。

  2. 与高级别自动驾驶深度融合: 在L2+/L3级自动驾驶中,DMS是确保人机共驾安全的关键;在L4级Robotaxi中,车内监控是保障乘客安全和运营管理的基础。

  3. 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UBI的保险、个性化的车内服务推荐、车队运营效率优化等数据增值服务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4. 硬件标准化与软件订阅化: 硬件成本将持续下降并趋于标准化,而核心价值将转向软件算法和持续的OTA升级服务,催生SaaS订阅模式。

  5. 隐私与安全的平衡将成为焦点: 随着监管加强和用户意识觉醒,如何在提供智能服务与保护个人隐私之间取得平衡,将是所有参与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五、 挑战与机遇

挑战:

  • 技术挑战: 复杂光照、驾驶员多样性等场景下的算法鲁棒性仍需提升。

  • 成本压力: 高性能芯片和研发成本高昂,在低价车型中普及存在压力。

  • 数据隐私与合规风险: 数据的采集、存储和使用面临日益严格的法规监管。

  • 行业标准不统一: 接口、数据格式、性能评价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增加了产业链协同成本。

机遇:

  •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智能网联汽车和交通强国战略是长期国策,将持续创造市场空间。

  • 技术突破带来新动能: 大模型在车端的应用、更先进的传感器融合技术将开启新的应用场景。

  • 下沉市场与出海机遇: 国内商用车、营运车市场仍有深化空间,同时中国成熟的解决方案在“一带一路”等海外市场具备强大竞争力。

  • 价值链延伸: 从硬件销售延伸到“硬件+软件+数据服务”的全生命周期价值挖掘,市场天花板被大幅抬高。

六、 投资视角总结

中国AI车载监控市场是一条高成长、高确定性、高技术壁垒的优质赛道。对于投资者而言:

  • 建议关注: 拥有核心AI算法和芯片自研能力的公司、与头部车企绑定紧密的Tier1供应商、以及在特定垂直领域形成数据和场景壁垒的解决方案商。

  • 风险提示: 需警惕技术路线迭代风险、客户集中度过高风险以及商业化落地不及预期的初创企业。

        在这个过程中,博思数据将继续关注行业动态,为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分析和建议。

    《2025-2031年中国人工智能车载监控行业市场发展现状调研与投资趋势前景分析报告》由权威行业研究机构博思数据精心编制,全面剖析了中国人工智能车载监控市场的行业现状、竞争格局、市场趋势及未来投资机会等多个维度。本报告旨在为投资者、企业决策者及行业分析师提供精准的市场洞察和投资建议,规避市场风险,全面掌握行业动态。

博思数据调研报告
中国人工智能车载监控市场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报告主要内容

行业解析
行业解析
全球视野
全球视野
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
产业现状
产业现状
技术动态
技术动态
细分市场
细分市场
竞争格局
竞争格局
典型企业
典型企业
前景趋势
前景趋势
进出口跟踪
进出口跟踪
产业链调查
产业链调查
投资建议
投资建议
报告作用
申明:
1、博思数据研究报告是博思数据专家、分析师在多年的行业研究经验基础上通过调研、统计、分析整理而得,报告仅为有偿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任何网站或媒体不得转载或引用本报告内容。如需订阅研究报告,请直接拨打博思数据免费客服热线(400 700 3630)联系。
2、站内公开发布的资讯、分析等内容允许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但需注明转载来源及原文链接,同时请勿删减、修改原文内容。如有内容合作,请与本站联系。
3、部分转载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info@bosidata.com),我们对原作者深表敬意。

 

全文链接:http://www.bosidata.com/news/I09165LMUN.html